每年这个时间,除了是中六考生进入准备应考DSE的最后阶段,也是各类大学课程开始接受报名的时间。面对众多的升学信息,不少考生都不知道如何入手,满脑子都是疑问,怕自己选择错误,错过最好的课程。因此,考生作出如此重要抉择之前,应在温习以外多花时间了解各类课程的信息,认清自己的能力与兴趣,以增加入读心仪课程的机会。
1. 选报大学课程的首要考虑
有些考生在报考课程选择时,也许会因为他人的期望,或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社会地位,而决定自己的升学路向。其实,有这些想法并不足为奇,但不能成为唯一的考虑。同学选择课程时,宜将个人兴趣作为首要考虑因素,不要勉强修读不感兴趣的科目,或日后从事不感兴趣的工作。
除了兴趣,学生也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是否符合课程收生要求,假如个人兴趣及能力与课程收生要求相符合,考生即可放心选择,相反,诺德建议考虑性质相近的课程,以增加入读合适课程的机会。
2. 认识「大类招生」与「分科招生」
诺德先给家长科普一下什么是大类招生:按学科大类招生,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,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,按一个大类招生,学生入校后,经过1~2年的基础培养,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。
过去几年,大学联合招生办(联招)内的院校,不断修订课程收生要求及招生模式,以收录最合适的考生入读,因此须多加留意。近年,不少院校将多个课程由大类招生转为分科招生,个别科目更可让考生同时透过大类招生及分科招生入读,部分课程亦有所增减、重组或改名。因此,考生必须仔细研究各个院校的课程资讯,作出最合适的课程选择和排序。

3. 估算DSE文凭试成绩
考生想获得心仪课程取录,需掌握课程具体收生成绩,以及估计自己的DSE文凭试成绩,是否能够符合心仪课程要求。考生可咨询学校老师的意见、参考校内外模拟考试成绩,以及日常表现来估算各科成绩等级。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及能力以后,考生便可以在众多课程中,挑选合适课程以及排列顺序。

4. 了解大学联招的机制
简单来说,大学联招就是配对机制,将院校课程与同学选科意愿相互配对。因此,考生需了解院校根据什么标准将选择该课程的申请人排序。
一般来说,院校会以考生的DSE取得的成绩作为主要考虑,每年考到相同成绩的学生,往往都比课程收生名额要多。此时,院校会参考其他因素,如考生的面试表现或比赛/活动的经验及成就(OEA)等,考生在此等方面表现较佳者,可获较前排名,被取录的机会亦相对提高。

5. 掌握院校的收生要求
所有联招课程均有基本入学要求,例如指定科目及成绩要求。一般而言,基本入学要求与入学成绩相距颇远。因此,考生关注课程信息时,可参考去年成功获录取入读该课程的学生成绩。

综上所述,只为方便家长和考生大概理解各类课程的收生成绩,非标准化准备指南,课程对个别科目要求、计分方法、竞争比例、面试表现及比重、OEA比重等因素,均会影响学生是否获取录,考生一定要留意心仪课程的具体要求。
PS:大学联招申请手续简单,但要在最后派位到心仪课程,考生还得多花时间和心思,随时筹备。
